鯉魚門歷史探源:從古老水道到海鮮勝地
Share
翻開明萬曆年間郭棐編纂的《粵大記》海圖,在標註為「九龍灣水道」(今維多利亞港)的左下角,已清晰可見「鯉魚門」之名。這處與對岸「黃泥埇」遙相呼應的狹窄水道,自古便是船隻往來的咽喉要地,見證著香港海域的歷史變遷。
關於「鯉魚門」名稱的由來,流傳著多種說法:一說因村內形似魚眼的雙塘盛產鯉魚得名;另說指水道窄門如鯉魚嘴,與海心廟的魚尾石構成巨鯉形貌;亦有村民世代相傳,因兩岸礁石狀若鯉魚群聚,故得此名。這些充滿民間智慧的傳說,為這片水域增添了豐富的文化意涵。
如今以海鮮美食聞名遐邇的鯉魚門,其實蘊藏著深厚的教育傳承。隱身於海鮮店巷弄間的舊海濱學校,其前身可追溯至1920年創立的傳統私塾 - 啟蒙學校,堪稱鯉魚門歷史最悠久的學府。
這片土地自18世紀初便有客家石匠聚居採石,其後發展為香港四大採石區「四山」之一。隨著社區發展,當地先後創辦四所學校,其中1936年正式註冊的「鯉魚門學校」,以教授《三字經》、《四書五經》、唐詩、《朱子格言》等儒家經典為主,奠定人文基礎。
抗日戰爭期間校舍被毀,村民於1946年集資在海旁租用平房,以「學海無涯,海濱為始」為理念創立「海濱學校」。經過多次擴建,學校在1970年代迎來全盛時期,學生人數超過500人。隨著社區變遷,學校於2008年完成歷史使命,2010年活化為「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」,轉型為推動藝術文化的平台。
創意館現常設展出本地當代藝術作品、村民珍藏文物,以及記錄鯉魚門礦業與陶瓷工業發展的「文化牆」。2025年8月30日至11月30日期間,更特別舉辦「攜手抗敵:東江縱隊在深港地區的抗戰活動」歷史圖片展,延續這片土地的敘事篇章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