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竹坑四大神祇 - 民間信仰與歷史交融

黃竹坑四大神祇 - 民間信仰與歷史交融

在香港南區的黃竹坑,四座主要廟宇——大王爺廟、天后古廟、水月宮與洪聖古廟,共同構築了一幅跨越千年的信仰圖景。這些廟宇不僅是民間信仰的載體,更見證了香港從漁村到國際大都會的變遷歷程。讓我們透過歷史文獻與實地考察,揭開這些神祇背後的文化密碼。

大王爺:從瘟神到守護神的身份轉變
黃竹坑大王爺廟主祀的並非傳統瘟神,而是明代開國功臣李文忠。據《明史》卷一百二十六記載,李文忠為朱元璋外甥,官至曹國公,以愛民如子著稱(注1)。上世紀初,村民在昔日南朗山溪流,現為明渠上發現神像後建廟安奉,後於1980年代政府撥地重建為現時金瓦白牆的新廟宇。這種神祇背景因應地域而轉變,反映了民間信仰與歷史傳統的創造性結合。

與其他地區供奉的大王爺不同,黃竹坑與觀塘翠屏同樣供奉李文忠大王爺,而大埔元洲仔除同為李文忠外,另有說法為潮汕地區的三山國王,顯示了香港民間信仰的多樣性與地域特色。

天后信仰:海洋文化的核心象徵
香港仔天后古廟雖建於咸豐元年(1851),但因應水患,於1991年的維修中曾加高地基,故只列為三級歷史建築。天后原名林默娘的傳說最早見於南宋廖鵬飛《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》(注2),記載其十三歲學法、十五歲獲銅符、十七歲救商船等事跡。廟內獨特的神像配置——財帛星君與華佗陪祀,體現了漁民群體對財富與健康的雙重祈願。

廟宇屬硬山頂無露天天井的毗連四合院建築,正殿居中為天后娘娘,兩側分別為主事財富的財帛星君和主事醫療的華陀,前方神案為千里眼及順風耳,展現了傳統廟宇建築的精巧布局。

觀音菩薩:佛教本土化的典型代表
鴨脷洲水月宮建於同治五年(1866),為三級歷史建築,其「水月觀音」造型源自《華嚴經》「觀自在菩薩」記載(注3)。廟宇佔地不大,長僅8米餘,闊僅4米餘,在前進與後進之間的天井加上上蓋,成為香亭,使「宮」內仿如一室之居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廟內同時供奉關帝與齊天大聖,這種佛道融合的現象,展現了香港民間信仰的包容性特質。1995年重修時換掉的石灣陶塑,更是嶺南工藝變遷的實物見證。

洪聖大王:南海貿易的歷史印記
鴨脷洲洪聖古廟(法定古蹟第107號)建於乾隆三十八年(1773),由順德陳村罟棚漁民為酬謝海神而建。據《隋書·禮儀志》記載,南海神的崇拜最早可追溯至隋文帝詔建南海神祠(注4)(隋文帝下詔冊封,並在廣州建南海神廟)。

另一說法是洪聖大王本是唐朝廣利刺史洪熙,通曉天文地理,愛民助民,遂在南海神上加封「廣利王」。及至北宋再冠以「洪聖」,故全名為「南海洪聖廣利王」。

廟宇為傳統的兩進三間建築格局,保留了清代廣府廟宇的典型特徵,見證了香港作為南海貿易樞紐的歷史地位。

這些廟宇共同構築的文化景觀,不僅反映了由中原移居「客家」群體的信仰需求,更記錄了建築工藝、民間藝術與社區組織的演變歷程。黃竹坑地區不同時期建造的四大廟宇,是香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,值得我們深入探索與保護。

注:

1. 張廷玉《明史》中華書局1974年版
2. 徐曉望《媽祖信仰史研究》海風出版社2007年
3. 釋法藏《華嚴經探玄記》大正藏第35冊
4. 魏徵《隋書》中華書局1973年版

 

返回網誌

發表留言